首页 > 专家团队课程

姓  名:习东平

老师简介:

 

标准化作业管理

 

【课程简介】
    客户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,一线员工流动率越来越高,随着人工成本的升高,动态用工和结构性用工又成为必然,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,要保持高质量、高效率、低成本和快速应变的竞争优势,标准化作业管理是至关重要。
    作业标准化、标准化作业、变化点管理和改善优化是标准化作业管理的动态循环,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实践证明:作业标准化做得越好,对员工技能的依赖越低,新员工上手越快;标准化作业做得越好,生产人员越有条件进行变化点管理,一线干部越有时间推进改善优化;不断改善和优化的结果,是使企业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并得到动态维护。

要实现企业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,标准化作业管理功不可没!

【培训目的】

Ø全面介绍标准化作业管理的四大构成及其管理工具、实施要点和维护方法

Ø运用标准化作业管理体系培训、教导、考核和激励一线员工

Ø建立企业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

【培训形式】案例研讨、角色扮演、全员分享、专题讨论、个别交流

【培训对象】生产部门干部、IE主管/工程师、质量主管/质检员等
【培训时间】6H

【课程提纲】
一、标准化作业管理概论

1、重复制造的特点重复制造是产品大批量的生产环境,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

2、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重复制造的要求快速、高效、柔性

3、如何运用标准化作业管理构建竞争优势以标准化应对变化,做好标准化,集中精力进行变化点管理;

4、作业管理定义:是以顺利完成生产计划为目的,对生产作业进行标准化统筹与管理。

5、为什么要做标准化

案例讨论:空难和医疗事故

6、标准化作业的实施条件:操作或过程的重复性;设备的可靠性;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

二、标准化作业管理的系统

1、标准化作业管理的四大构成

A)作业标准化

B)标准化作业

C)变化点管理

D)改善及优化

2、标准化作业管理体系的构建

   A)文件体系

   B)执行体系

   C)监督体系

D)支持体系

3、标准化作业管理体系的维护

   A)细化:根据机型、工艺、材料等特点不断做精做细,提高作业标准的针对性。

   B)优化:不断改进,寻找更适合、更稳定、更有效的作业标准,不断提升作业绩效。

   C)充实:根据实践经验,不断丰富标准化作业管理的内容和形式。

4、标准化作业管理的分工与协同技术部门、制造部门、工艺技术部门、设备部门、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同

5、标准化作业管理的关联管理活动

三、作业标准化

1、作业标准化的十大作用

2、作业标准化的文件体系构成

案例:定子绕线的作业标准化文件

3、作业标准化的三大表现形式:文件、实物、样本

案例:限度样本的运用

4、作业标准化的六大内容:工艺方法、作业动作、判断标准、作业配置、作业工时、机型切换

案例:工艺方法标准化

案例:作业配置标准化

5、确定标准工艺方法的三大方法

集体作业:某食品有限公司的洗手动作标准化

6、确定标准作业动作的动作经济原则

7、确定标准作业配置的适合区域原则

8、用秒表法测定标准工时的要点

课堂练习:使用秒表法(马提表法)进行工时研究

9、作业标准化的五大展现方式

A)体系文件

B)现场揭示

C)管理看板

D)内部展览

E)系统教材

案例:综合运用作业标准化的五大展示方法

 

四、标准化作业

1、标准化作业的两大方面

   A)作业环境管理

B)作业标准管理

2、环境管理与5S活动

   A)有效照明:作业环境中的有效照明能提高效率、降低疲劳

   B)环境:警示区分、提醒;颜色的使用;

   C)5S定置定位:定点、定容、定量

   案例:作业环境改善与标准化

3、作业标准管理的四大要点

   A)方法:执行规定的作业方法

   B)时间: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

   C)质量: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

   D)记录:按要求检查并记录结果

    集体作业:纸飞机生产过程标准化竞赛

4、运用作业标准化体系培训员工的五大步骤

   A) 理论培训

   B) 实操培训

   C) 综合考核

   D) 上岗作业

   E) 跟踪指导

案例:有效的培训组织

5、运用作业标准化体系培训员工十四大内容

案例:技能考核与多能工培养

6、运用标准工时衡量作业效率

课题练习:某工厂工序生产效率计算

7绩考核、标准化作业的质量控制要点

8、作业记录的有效填写方法及管理要点

9、标准化作业管理与员工业绩管理

 案例:某工厂的业绩看板与员工管理

 

五、作业改善

1、观察变化点的五大问题眼光

2、应对变化的基本步骤和要点

3、改善优化的分析角度和对策方向

4、如何利用改善事例提高预见性管理能力

5、作业工序改善的方法

A) 动作经济性改善

B) 肢体运用改善

C) 工作场所与环境的改善

D) 工具运用改善